首页 幸孕之旅 好孕百科
黄体功能不全与试管婴儿
2025-08-12 15:17

在试管婴儿治疗中,胚胎着床与早期妊娠的维持不仅依赖优质的胚胎和适宜的子宫内膜,还需要稳定的黄体功能作为 “后盾”。黄体功能不全作为常见的内分泌异常,可能成为试管婴儿成功的 “绊脚石”,需通过精准干预为妊娠保驾护航。

 

黄体功能:胚胎着床的 “营养供给站”​

 

卵巢排卵后,卵泡壁转化为黄体,其主要功能是分泌孕酮,为子宫内膜提供 “营养信号”—— 促使增殖期内膜转化为分泌期,为胚胎着床创造松软、富血供的环境;同时孕酮能抑制子宫收缩,防止胚胎被排斥。在试管婴儿周期中,由于促排卵药物可能抑制垂体功能,或取卵过程中丢失部分颗粒细胞,约 30%~50% 的患者会出现黄体功能不全,表现为孕酮水平偏低(移植日血清孕酮<10ng/ml)、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,直接导致胚胎着床率降低,早期流产风险升高。​

 

精准诊断:捕捉黄体功能的 “异常信号”​

 

诊断黄体功能不全需结合多个时间节点的指标评估。在自然周期中,通常通过监测排卵后 7 天的血清孕酮水平(正常应>15ng/ml)判断,但试管婴儿周期因药物干预需调整标准:促排卵周期取卵后第 3 天,若孕酮<5ng/ml 提示黄体功能储备不足;胚胎移植后,持续监测孕酮变化更具意义,若数值增长缓慢或低于 15ng/ml,需警惕妊娠失败风险。此外,子宫内膜活检显示分泌期与增殖期不同步(相差≥2 天),也可作为辅助诊断依据,但因有创性在试管婴儿中较少采用。

 

试管婴儿中的黄体支持策略​

 

针对试管婴儿周期的黄体功能不全,需采取 “主动支持” 方案。移植日起补充孕酮是核心措施,临床常用剂型包括阴道用黄体酮凝胶(如雪诺同)、肌内注射黄体酮注射液及口服地屈孕酮,其中阴道给药能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,局部浓度高且副作用小,为首选方案。对于反复着床失败或孕酮严重偏低者,可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hCG)促进黄体细胞增生,但需注意 hCG 可能增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风险,高风险人群慎用。支持时长需覆盖关键窗口期:新鲜胚胎移植通常持续至妊娠 10~12 周,冻融胚胎移植则根据内膜准备方案调整,自然周期需支持至胎盘形成(约 8~10 周)。

微信图片_20250328165214.jpg

My title My title page contents My title My title page cont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