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试管婴儿治疗中,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已从传统的免疫抑制拓展至卵泡发育调控领域。这类激素通过影响卵巢微环境、调节内分泌平衡,对卵泡的募集、生长及成熟产生复杂影响。合理调控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时机与剂量,成为优化促排效果、提高卵子质量的重要手段。
糖皮质激素对卵泡发育的双重作用机制
糖皮质激素对卵泡发育的影响具有两面性。在生理浓度下,其可通过激活卵巢颗粒细胞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,促进促性腺激素受体的表达,增强卵泡对促排卵药物的敏感性,从而推动窦前卵泡向窦状卵泡转化。同时,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卵巢局部过度活跃的炎症反应,减少肿瘤坏死因子 - α 等炎症因子对卵泡的损伤,为卵泡发育提供稳定的微环境。
但过量使用时,糖皮质激素会产生负面效应:高浓度激素可能抑制下丘脑 - 垂体 - 卵巢轴的功能,降低促卵泡生成素的分泌,导致卵泡募集数量减少;还可能干扰颗粒细胞的增殖与类固醇激素合成,影响卵母细胞的成熟质量,增加空卵泡的发生率。
不同使用方案对卵泡发育的差异化影响
在促排周期中,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时机直接影响卵泡发育结局。预处理阶段(促排前 1 - 2 周)小剂量使用(如泼尼松 5mg / 日),可改善卵巢血流灌注,尤其适用于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(如抗磷脂综合征)的患者,能提高卵泡的均匀性。促排期间联合用药时,需控制剂量:与促性腺激素联用可减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风险,但剂量超过 10mg / 日可能抑制卵泡生长,导致获卵数下降。
对于卵巢低反应患者,短期大剂量冲击疗法(如甲泼尼龙 40mg / 日,连续 3 天)可能通过改善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应答性,增加优势卵泡数量,但需警惕对卵母细胞染色体稳定性的潜在影响。
特殊人群中的应用考量
针对不同患者群体,糖皮质激素的调控策略需个体化调整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存在高雄激素血症和慢性炎症,小剂量糖皮质激素(如地塞米松 0.5mg / 日)可抑制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分泌,改善卵泡发育的同步性,降低未成熟卵母细胞比例。反复种植失败患者若存在免疫异常,糖皮质激素可通过调节子宫内膜免疫微环境间接支持卵泡发育,但需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。
高龄女性的卵泡对糖皮质激素更为敏感,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,建议采用 “低剂量、短疗程” 方案,以在改善卵泡质量的同时,减少对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的损伤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