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是试管婴儿促排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,尤其对于高风险人群,可能引发腹水、胸水甚至血栓等严重后果。这类人群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、年轻女性(<30 岁)、卵巢储备功能极佳者(AMH>5ng/ml)以及既往有 OHSS 病史者。针对他们的促排方案,需在保证获卵数量的同时,将安全放在首位,通过精准调控实现疗效与风险的平衡。
方案选择:低剂量启动,减少卵巢负荷
高风险人群的促排方案应遵循 “温和刺激” 原则,避免大剂量促性腺激素引发卵巢过度反应。临床首选低剂量促卵泡生成素(FSH)启动,初始剂量通常为 75-150IU / 天,较常规方案降低 20%-30%。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,可采用克罗米芬联合小剂量 FSH 的 “微刺激方案”,利用抗雌激素作用减少卵泡同步发育数量,降低 OHSS 发生率。
此外,拮抗剂方案因无需降调节、促排时间短,成为高风险人群的主流选择。在卵泡直径达 12-14mm 时添加 GnRH 拮抗剂,既能抑制内源性 LH 峰,又可减少对卵巢的过度刺激,较传统长方案 OHSS 发生率降低 40% 以上。
用药监测:动态调整,规避风险峰值
促排过程中的精准监测是平衡疗效与安全的核心。高风险人群需从促排第 5 天开始,隔日监测血雌激素水平及阴道超声,当雌激素>5000pg/ml 或直径>12mm 的卵泡数>15 个时,需及时调整方案。可暂停促性腺激素用药 1-2 天,或减少剂量至 50%-75%,避免卵泡过度生长。
若出现卵巢过度刺激倾向,可采用 “全胚冷冻” 策略,放弃新鲜胚胎移植。研究表明,全胚冷冻能使中重度 OHSS 发生率从 30% 降至 5% 以下,待卵巢恢复正常大小(<5cm)、雌激素水平<1000pg/ml 时,再行冻胚移植,既保证妊娠成功率,又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。
辅助干预:预防为主,降低危害程度
对于高风险人群,促排期间可联合辅助用药降低 OHSS 风险。在夜针日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(GnRH-a)替代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hCG),能减少卵巢血管通透性增加,使 OHSS 发生率下降 50%。同时,每日补充白蛋白(10-20g)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,预防腹水形成;鼓励多饮水、低盐饮食,保持每日尿量>1500ml,促进体液代谢。
对于既往发生过中重度 OHSS 的患者,可考虑采用自然周期或改良自然周期方案,不使用促性腺激素,仅通过监测自然发育的卵泡取卵,虽然获卵数较少(通常 1-2 个),但能完全规避 OHSS 风险,适合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人群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