卵巢囊肿扭转是常见的妇科急症,需通过手术解除扭转、切除囊肿甚至部分卵巢组织。不少患者术后会担心:手术是否会损伤卵巢,导致卵巢功能下降?事实上,卵巢功能变化与手术方式、扭转时间及卵巢损伤程度密切相关,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功能下降,关键在于科学认识和及时干预。
手术与卵巢的 “平衡术”:损伤风险因人而异
卵巢囊肿扭转时,囊肿连同卵巢系膜旋转,会阻断卵巢的血液供应。若扭转时间短(6 小时内),卵巢组织尚未发生缺血坏死,手术只需复位卵巢、剥离囊肿,对卵巢的损伤较小。这种情况下,卵巢血供恢复后,功能通常能逐渐回归正常。
但如果扭转时间超过 12 小时,卵巢因长期缺血出现发黑、坏死,医生可能需要切除部分或整个坏死的卵巢组织。此时卵巢储备的卵泡数量会减少,分泌雌激素、孕激素的能力也会下降,术后卵巢功能下降的风险明显升高。此外,手术中若过度电凝止血,可能损伤卵巢皮质内的卵泡,进一步增加功能下降的可能性。
功能下降的 “信号”:从月经到激素的变化
卵巢功能下降会通过身体发出一系列信号。最直观的是月经周期改变 —— 原本规律的月经可能变得紊乱,经量减少或经期延长;部分患者会出现排卵期症状减弱,如基础体温波动不明显、白带拉丝现象消失。
更精准的判断来自医学检查:性激素六项检测中,促卵泡生成素(FSH)水平升高(超过 10IU/L)、抗苗勒氏管激素(AMH)降低(低于 1.1ng/ml),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;阴道超声显示卵巢内窦卵泡数量减少(单侧少于 5 个),也反映卵巢功能受损。这些信号并非不可逆,若能及时发现,通过干预可延缓功能衰退。
保护卵巢:从术后护理到功能改善
术后科学护理能降低卵巢功能下降的风险。术后 1-3 个月是卵巢恢复的关键期,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,防止卵巢再次受损;同时保持均衡饮食,增加蛋白质、维生素 E 的摄入,为卵巢修复提供营养支持。医生可能会开具短效避孕药或雌激素类药物,调节激素水平,给卵巢 “休养生息” 的时间。
若已出现卵巢功能下降,可通过综合方案改善。促排卵药物(如克罗米芬)能刺激剩余卵泡发育,提升排卵概率;生长激素联合抗氧化剂(如辅酶 Q10)可改善卵巢血流,保护卵泡质量。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,可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尝试受孕,或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提高妊娠成功率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单侧卵巢切除后,另一侧健康卵巢通常能代偿性工作,维持基本的内分泌功能和生育能力。患者无需过度焦虑,定期(每 3-6 个月)复查 AMH 和窦卵泡数,动态监测卵巢功能即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