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幸孕之旅 好孕百科
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​
2025-04-17 14:58

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,虽不如常见妇科疾病广为人知,却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。深入了解它,有助于早期发现与治疗。​

 

病症定义与病理机制​

 

正常情况下,子宫内膜细胞应生长在子宫腔内。但在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中,这些细胞 “异位” 到了膀胱组织。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,主流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认为,经期时部分含有内膜细胞的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,内膜细胞可能在膀胱等部位扎根生长。此外,体腔上皮化生学说提出,盆腔腹膜等体腔上皮在某些因素刺激下,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,进而引发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。​

 

症状表现​

 

泌尿系统症状:最常见的是与月经周期相关的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。在经期,异位内膜组织受激素影响发生充血、肿胀,刺激膀胱黏膜,导致患者频繁产生尿意,且排尿时伴有疼痛。随着病情进展,严重时可能出现血尿,这是由于异位内膜病灶侵犯膀胱肌层,破坏膀胱黏膜血管所致。​

 

盆腔疼痛:许多患者会经历盆腔疼痛,疼痛程度因人而异。疼痛位置多位于下腹部,且在月经期间加剧。部分患者还会感到性交疼痛,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性生活和谐。​

 

发病原因​

 

遗传因素:研究表明,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。若家族中有亲属患子宫内膜异位症,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增加。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体内激素代谢、免疫调节等过程,使子宫内膜细胞更容易发生异位种植。​

 

免疫功能异常: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。但当免疫功能出现紊乱时,对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清除能力下降,导致这些细胞在膀胱等部位存活、生长,从而引发疾病。此外,免疫反应还可能刺激局部组织产生炎症,进一步加重病情。​

 

诊断方法​

 

症状评估: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,尤其是症状与月经周期的关系。若患者出现经期相关的泌尿系统症状及盆腔疼痛,会高度怀疑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。​

 

影像学检查: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手段,可发现膀胱壁的异常回声。磁共振成像(MRI)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、深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,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。​

 

膀胱镜检查:在膀胱镜下,医生可直接观察膀胱黏膜表面的病变情况,如蓝色或棕色结节、黏膜充血等,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,以明确诊断。​

 

治疗手段​

 

药物治疗:对于症状较轻、病灶较小的患者,常采用药物治疗。如口服避孕药,通过调节激素水平,抑制卵巢功能,减少异位内膜组织的增生,缓解症状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(GnRHa)也可使用,能使异位内膜组织萎缩,但可能出现低雌激素症状,如潮热、骨质丢失等。​

 

手术治疗: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,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式。手术方式包括保守性手术,即切除异位病灶,保留子宫和卵巢;半根治性手术,切除子宫及病灶,保留卵巢;根治性手术,切除子宫、双侧附件及病灶。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、生育需求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术式。

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虽复杂,但通过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能有效控制病情,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。若出现相关症状,应及时就医检查。

微信图片_20250328165214.jpg

My title My title page contents My title My title page contents